微信应用小程序定制 微信应用小程序定制

微站,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商业服务平台

电话咨询


微信工作群该“减减肥”了

发布时间:2020-04-02 浏览次数:3161
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,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两位被高铁列车撞轧身亡的铁路工作人员?

12月6日凌晨,北京铁路局天津电务段两名正在上线施工的职工,被0G383次高铁列车撞轧身亡。“上级的作业命令都是用系统层层传递的,但该车间内的一名干部用微信群发送推迟上线作业时间命令后,没有确认作业班组回复命令,导致了命令漏传。”两位铁路工作人员身亡的原因很荒唐,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到微信通知。

一场意外的身亡事故,又引发了微信办公利与弊的争论。

对于“手机控”来说,微信是很方便的交流工具,无论私事还是公事,动动手指摁摁屏幕,信息即可传达。从不否认微信办公的便利与效率,但任何一项工具,在使用的时候还是要明白其“本质属性”,否则问题事故的出现便是“偶尔中的必然”。

微信本质上是聊天软件,它是为了方便私人化社交,将这个聊天软件引入工作领域并非不可,但要分清“轻重缓急”。以上述事故为例,高铁终端的生产命令信息传达,居然用的是微信,而且传达的还是涉及人命关天的铁路运营信息,这其中的不专业、不敬业令人匪夷所思。日常社交的信息传达,与工作指令有本质区别,后者涉及到工作安全、人身安全,很多时候工作信息的传达要靠“专业渠道”,大多数单位都有专门的OA系统负责工作信息的对接,这就是为了保证工作信息传达的专业。

当微信办公成为普遍现象,工作群也就越来越多。明明是讲规则程序的职场,该打电话确认的不打,该发公函签收的不发,误事了就一句话“微信群里通知了”。职场上的很多人,一打开微信页面基本都是各种工作群把首页排得满满当当,随便点进一个,一整列的“收到”“收到”,还得硬着头皮往上使劲划拉,看看通知者推送的到底是什么内容。

微信办公为何越来越受欢迎?有网友半开玩笑总结道:“微信原本只是年轻人的社交工具,只因为适应了中老年人的使用习惯,而中老年人偏偏又在职场掌握着权力,于是上行下效,一聊天软件居然在职场代替了电话甚至公函,工作群数不胜数。”

于是,基层干部加上百个工作群的新闻屡屡被关注,《人民日报》微信公号12月13日转发一篇评论《基层干部加上百个工作群,有的变成“夸夸群”》,直指微信办公的弊害,一些网友留言跟帖:警惕形式主义借微信办公还魂。

如今的职场,对微信工作群的依赖实在太大了。无论单位大小,无论活动属性,建群是首要步骤。开个会?拉个群;布置个临时工作?拉个群;3方传递个文件?拉个群;一个临时通知?拉个群……甚至每个活动环节,大到会场布置,小到端茶送水,都要各自单独拉个群。

到底是微信工作群真的方便?还是部署工作的人员偷懒呢?结论不好判断,不过显然,现在微信工作群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工作梦魇。很多人24小时都处于工作待命状态,你要不时地查看手机,很多人因此得上了严重的焦虑症。

12月9日,有网友爆料一家媒体公司规定,员工的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,违者罚款100元。这样的奇葩规定已经和无数微信工作群一样,搅浑了职场人的工作和生活。工作和生活本来应该有相对明显的切割,个人社交和工作交往分属不同的场域,当单位领导越来越看重微信的工作属性时,员工工作和休息的边界便越来越模糊。

全天候待命的微信工作群能提高工作效率吗?未必。微信联系人不单单是工作伙伴,相关信息纷繁芜杂,即便是手机控,也很难保证第一时间就关注到微信里的关键信息,何况又有着数不清的工作群,当一个人长期处于“信息疲劳”时,你能保证他对关键的信息不麻木吗?被高铁列车撞轧而亡的两位铁路工作人员的悲剧,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。

何况,职场上的很多工作群变异成“夸夸群”“表功群”。原本个人化的聊天社交工具,现在已经变成了没有感情的交流工具。

无论在哪个领域,技术的介入与运用,都应该是服务人而不是绑架人操控人,更不能异化成形式主义的载体和道具。当职场员工对微信工作群的抱怨腹诽越来越多时,微信工作群是不是也该减肥瘦身了!

(燕都融媒体评论员 陈方)

相关文章
微信小程序定制 微信应用开发 微信课堂互动 微信物业收费
(C)2019. 南京网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05061880号-2 电话:13611505817
邮件:826044306@qq.com

服务热线

025-84868982

微信号